三江源环保公益(三江源公益项目)
- 1. 三江源公益项目
- 2. 三江源基金
- 3. 三江源志愿者
- 4. 三江源生态工程
- 5. 三江源保护项目
- 6. 三江源一期工程
1. 三江源公益项目
互学共进 固本强基 打造精细化管理品牌
地方与企业加强合作交流,乡镇党委政府学 借鉴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开展乡镇工作精细化管理,推进基础工作达标。企业学 借鉴乡镇机关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一、相互学 ,强化企地基础工作精细化。乡镇机关本着“转变观念、关注细节、精准管理”的理念,组织全员干部专题学 巴颜喀拉乳业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借鉴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把精细化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做法引进到政府机关各类基础工作中。巴颜喀拉牦牛乳业公司党支部针对企业党建弱化的问题,学 借鉴镇机关党建工作经验,多次邀请镇党委书记指导党建工作,讲解党的理论知识。
二、相互服务,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珍秦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强化对企业的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积极主动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围绕法制宣传、维护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安全生产月等内容,每年集中开展促进企地共建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企地自身建设。企业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岗位技能评比日”、“党员职工创先争优”联谊活动。
打造“党组织+党员+员工”共促发展的党建品牌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党组织+党员+员工”合作模式。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企业科学发展;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立足岗位做贡献;企业员工树立“企兴我荣”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一、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企业生产中党员职工以争做先锋为荣,坚持立足岗位做贡献,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生产经营中,在奶质检测、车间作业、产品出装检测等生产工序中将党员奉献精神、责任意识融入到工作中,有力保证了产品质量达标。大力开展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为内容的岗位标兵和岗位能手比拼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做到了生产经营第一线有党员、急难险重第一线有党员。
二、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岗”带动生产发展作用。大力推行“四带三比二联一亮相”举措创建党员示范岗,“四带”即带头学 技能、带头遵章守纪、带头发挥作用、带头优质服务;“三比”即我和人家比态度、我和人家比效率、我和人家比质量;“二联”即每个党员联系一名普通职工、和一名困难群众;“一亮相”即党员身份在生产车间公开亮相。
强化服务 回馈社会 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深知当前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牧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因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不忘企业责任,以建立服务型党支部为载体,大力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服务群众回馈社会。
一、强化社会责任,提升牧民幸福指数。公司党支部联合乡镇党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由公司员工成立的玉树查拉爱心团队,于2016年4月,特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和玉树八一医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为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和清水河镇200名患有肝包虫的牧民做了详细检查,对300多名妇女做了妇科检查,发放了共计5000多元的药物,真正把服务群众落到了实处。
二、树立感恩意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为了继续坚持企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道路,全面树立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环保意识,坚持生产垃圾按照环保部门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做到零破坏、零污染。同时,公司党支部积极响应乡镇党委的号召,主动参与草原生态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并联同社会爱心人士,于2015年10月成立了可可西里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责任共担 抓产业发展 充当精准扶贫“助推器”
一、以发展为导向,带动牧民增收致富。公司坚持以“抓发展依靠群众、促生产回报群众”为导向,找准产业脱贫路径,以不断吸收公司奶业协会会员的方式,积极鼓励牧民群众加入协会,带动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奶业协会已达到2019户,其中,近90%属于当地牧户,基地的奶牛达5万多头,不仅保证了公司的奶源的充足和食品的安全,更是形成了奶业协会和牧户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以人为本,带动牧民扩大就业。近年来,公司注重吸收大学毕业生、青壮年牧民等劳动力,并开展岗前培训,发展带动周边牧民就业增收,实现村企共同发展。公司先后解决了30多名农牧民就业,每名员工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19户贫困职工家庭实现了脱贫。
2. 三江源基金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河流面积0.16 平方公里。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黄河、澜沧江(上游称扎曲)三大水系,保护好了黄河、长江的源头,也是保护了长江和黄河。
2、加固黄河大堤
黄河大堤是春秋中期形成,位于河南省和山东省内河交界,是河南省、山东省境内河道两岸修筑的束范河水的堤防。黄河大堤对束水攻沙、蓄清刷浑、淤滩固堤具有重要意义。
3、植树造林
在长江上游地区严禁采伐原始森林,同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4、在长江,黄河上建立一些水利枢纽.例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控制洪水,也可以发挥灌溉,航运,发电等作用.在黄河,小浪底和三门峡联合进行调水调沙工作,加速泥沙的入海,降低地上悬河的水位。
5、保护母亲河活动
"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大型的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由保护母亲河宣传教育活动、保护母亲河工程和保护母亲河基金三部分组成,主要目的是动员包括青少年在内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在哺育 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等江河湖泊流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3. 三江源志愿者
青海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倾力守护“ 水塔”。
目前,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其中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面积52.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今年,我省要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工作,加快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申报步伐,着力打造青海国家公园群。推进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国家公园论坛永久会址和生态博物馆建设。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的要求,科学、生态、节俭开展国土绿化,完成国土绿化30.9万公顷,其中营造林约14万公顷,草原治理修复约16.6万公顷,义务植树1500万株,新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5个省级森林乡村。开展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系列活动,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持续开展国防林、民族团结进步林、巾帼林、青年林、八一林、援青林、志愿者林等共建活动。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拟定发布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探索推进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防范和争食草场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统筹解决“人兽冲突”问题。同时,推进落实雪豹、普氏原羚救护繁育研究中心建设和青藏高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组织开展好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清风行动”。
巩固有机枸杞标准化基地,加强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利用监管,推进杂果经济林、道地中藏药材认定、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新认定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乡村花海、生态探险、绿色民宿、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培育新的增长极,在增强百姓富带动力上取得新突破。
申报创建国家级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和长期科研基地,加快建设沙珠玉青藏高原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铁卜加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及繁育中心。编制发布青海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
4. 三江源生态工程
三江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又名绳水、淹水、泸水。川藏界河是金沙江的发源地(即长江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定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正源沱沱河。
西南三江,也就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这三江的源头——三江源,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位置。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原湿地形式的生态系统为主,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形态自然保护区。
与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这“西南三江”三江相对应的,还有“东北三江”。“东北三江”指的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这三江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其中三江自然保护区就处于这一地域,属于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地区,保护区以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为主。
5. 三江源保护项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三江源分布有大小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800余个,雪山冰川2400平方公里,沼泽湿地8000多平方公里,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发源于此。
三江源保护区面积31218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9242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81882平方公里。三江源核心区范围内由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涉及青海省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在所有核心区中,主体功能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分别占核心区个数的42%,面积的54%,其次依次为野生动物、典型森林与灌丛植被。
在空间布局上,中西部以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东部以森林灌丛类型为主,湿地类型主要区划在源头汇水区和高原湖泊周边。三江源保护区野生动物中兽类有85种,鸟类237种(包括亚种263种),两栖类48种。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54种,占63.5%。三江源野生维管束植物有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8%;其中乔木植物11属,占总属数的2.3%;灌木植物41属,占8.7%;草本植物422属,占89%,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居多。
青海三江源地区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 水塔”,,每年向中下游供水高达600多亿立方米,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6. 三江源一期工程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养育了江河中下游地区超过6亿人口,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有着“ 水塔”之美誉。 2005年,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在草原植被恢复、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领域投入资金86.5亿元。2014年,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