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白皮松环保科普宣传

生态环保的公益好处(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处)

科普admin146浏览0评论

生态环保的公益好处(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处)

生态环保的公益好处(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处)
  • 1. 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处
  • 2. 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
  • 3. 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处有哪些
  • 4. 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
  • 5.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好处
  • 6. 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处
  • 7. 生态环境的好处有哪些
  • 8. 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 9.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10. 保护生态有什么好处
  • 11. 改善生态环境的好处

1. 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处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

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

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

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2. 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其重大作用: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以下7个方面的重大作用:一是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二是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三是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四是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五是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六是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七是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其重大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保护自然资源、贮备物种、开辟基地和美学价值等四个方面的意义: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3. 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处有哪些

一鸟类是食物链组成部分。鸟类是大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鸟类的缺失,或者是某一种鸟类的缺失,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预见的灾难。

二鸟类能够促进农林增收。鸟类能促进农业、林业生产增产增收,许多鸟类是农业、林业生产中有害昆虫的天敌。鸟类能传播植物的种子,传播植物的花粉。

三鸟类能启发人类的思维。鸟类能启迪人类想象的翅膀,第一架飞机的试飞成功,是不是从鸟类得到的启发,笔者尚找不到确切的依据,但从人类很久以前,就想绑上鸟一样的翅膀,试图飞上天空,据此推断,人类制造飞行器的想法,是从鸟类的飞行行为中得到启发。

四鸟类给人带来视听享受。孔雀开屏,鸳鸯戏水,鸟啭莺飞,鹦鹉学舌,人类的身心从鸟的行为中得到休憩和愉悦。

五鸟类是宜居生态的广告。鸟类是人类宜居生态环境的鲜活广告,农村有句老话叫“鸟不生蛋的地方”,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很贫脊,不适合人类居住,可见人们很久以前就学会通过观察一个地方有没有鸟类栖息来判断是不是适合人类定居。

六鸟类被驯化成生产工具。鸟类被驯养成人类的生产工具,如鱼鹰、猎鹰、信鸽等。

七鸟类是宝贵的种质资源。鸟类是是宝贵的种质资源,是人类食物的来源之一。家禽养殖就是人类对鸟类驯养的结果,如鸡、鸭、鹅、鸽等家禽养殖,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4. 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和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

(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生产原料和能源。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提供繁衍生息地,更重要的是为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生态系统通过各生物群落共同创造了适宜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3)调节气候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的调节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能有效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区域水分的损失,而且还有减弱气温急剧变化的功能。

5.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好处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好处:

1、为人类和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因为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2、为人类和动物提供能量来源(因为光合作用能把光能转变为学能,供人类和动物利用)。

3为人和动物的呼吸提供所需要的氧气(因为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4、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相对稳定(因为生物的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兄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6. 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处

改善生态环境队经济发展的意义,一是保护自然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文明程度,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发展经济,四是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加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7. 生态环境的好处有哪些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8. 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四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9.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 民族伟大复兴 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10. 保护生态有什么好处

湿地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固有观念和想象。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

我们对森林和海洋并不陌生,而且日常的环保等领悟讲的也比较多,但是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就比较陌生。其实湿地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一点都不比森林和海洋弱。



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称呼。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 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但是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概括来说,湿地对于人类甚至是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八个方面:

一、天然蓄水库

湿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多水。一部分水积存在湿地地表,还有大量的水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的泥炭层和草根层中,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之为“天然蓄水池”或“生物蓄水库” 。

沼泽湿地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土壤中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度达 72% ~ 93%,饱和持水量达 500 ~ 10 000g/kg,甚至更高,每公顷沼泽湿地可蓄存 2000 ~ 15 000立方米水量。湖泊湿地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水库。我国湖泊总贮水量约 7077 亿 立方米,其中淡水贮水量占 31.8%。素有水乡泽园的长江中下游湖群占有重要地位, 约 750 亿 立方米水量 。

二、调蓄洪水

湖泊、沼泽湿地能够暂时蓄纳洪水,尔后缓慢泄出,从而减轻洪水威胁。长江每年的汛期都将过量的水流入洞庭湖和鄱阳湖。据资料显示: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洞庭湖调蓄水量为 269.13 亿 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 32%。鄱阳湖不仅调蓄鄱阳湖水系五河的来水,而且对长江干流洪水也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1998 年鄱阳湖对五河来水的调蓄水量为 357.36 亿 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47.4%。

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流少,减少一次降水对河川径流补给量,使汇流时间延长;二是降低洪峰,使当年来水不能在当年完全流出。洪水被储存于湿地土壤中或以地表水形式滞留在沼泽湿地中,减缓了洪水流速和下游洪水压力。

三、补充地下水

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与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有直接水文联系,当湿地水位低于周围陆地潜水面时,就会产生地下水入流,如果湿地的水位高于周围潜水面,地下水就会流出湿地。沼泽湿地补给地下的方式有直接补给和间接补给。直接补给是水分通过沼泽土壤直接渗透进入含水层;间接补给是指水分首先水平 通过土壤进入位于可渗透性的土壤或河流,然后通过河流基底补给地下水,从而调理湿地周围地下水,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四、保护海岸及控制侵蚀

河口、海岸湿地植被由于植物根系和堆积的植物残体对海岸具有强大固着作用,可以削弱海浪和水流的冲力和沉降沉积物,因此海岸湿地如同海滨长城一样保护海岸、控制侵蚀。

湿地植被通常具有发达根系,根系生物量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 30 倍,并通过分泌有机物质将土壤颗粒连结起来,起着稳固作用。例如具有 “海上森林” 之美誉的红树林, 具有消浪、缓流和促淤作用。海滨红树林沼泽,在台风盛行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着明显的防风护堤作用。有资料记载:1959 年 8 月 23 日厦门地区遭受 12 级特大台风袭击,但是惟有龙海县寮东村 8 m 高的红树林保护下的堤岸安然无损,而厦门附近的青礁村,由于红树林遭受破坏,一年就冲崩堤岸7 m。

五、天然空调器和加湿器

由于水的热容量小于地面,吸热和放热都较慢,所以湿地上气温变化较为缓和,而干燥的地面上气温变化则较为剧烈。湿地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使其周围的局地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点。

炎热的夏季,湖沼湿地对周围气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距湿地愈近,影响愈大。干旱地区的湿地,给周围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良好影响, 以 博斯腾湖及湖滨沼泽湿地为例。距离湖沼越近, 降温作用越强,对极端最高气温也有调节作用。从沼泽湿地与裸地不同高度气温日变化看,在各层高度上都是沼泽湿地气温低于裸地。因此说湿地具有冷湿效应。现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裸露耕地气温垂直分布为例,两者在 0.2 m,0.5 m,1.50 m,2.0 m,其气温差均是湿地气温低于裸地0.4 ~ 2.6℃。

湿地通过与周围的水汽交换,增加周围地区的空气湿度。特别是 5 ~ 9 月影响十分明显,冬季影响较弱。以 博斯腾湖和湖滨沼泽为例,湿地对周围湿度的影响与湿地距离有关,距湿地愈近影响愈大。

六、碳汇和碳源

湿地是一种比较活跃的生态系统类型,它与陆地、大气圈、水圈作用的绝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学通量有关。湿地中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的 CO2,又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以 CO2 和 CH4 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湿地碳循环过程受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储存在泥炭中的碳总量为占地球陆地碳总储量 15% 。湿地碳储量取决于湿地类型、面积、植被、土壤厚度、地下水位、营养物质、pH 值等因素。

碳汇,湿地特别是泥炭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因此说湿地是碳“汇” 。我国泥炭地面积 10 440.68平方千米,其中泥炭沼泽面积占70.72%,为7383.65平方千米;储存着 15.03亿吨有机碳。泥炭沼泽湿地所积累的碳对抑制大气中CO2 上升和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据穆尔等估算,全球沼泽湿地以每年 1 mm 堆积速率计算,一年中将有 3.7 亿吨碳在沼泽地中积累。

碳源。湿地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 CH4 约为 10 亿~ 20 亿吨,全球水稻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 2 亿~15 亿吨,分别占全球甲烷总释放量的 22% 和11%。

如果泥炭被开采并作为燃料燃烧,将迅速地把泥炭中积累的大量碳氧化,使几千或上万年来由大气中 CO2 形成的有机物质重新以 CO2形式返回到大气中,这时泥炭沼泽湿地就变成了碳“源” 。据实测,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湿地开垦后,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 39.5%,有机碳量总共减少 471 万吨,现有的泥炭库中有机碳比 20 世纪 80 年代减少了 35% 左右

七、天然污水处理厂

通过降水、河流泛滥、潮汐、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湿地的各种物质有营养物、污染物及各种泥沙等,因此湿地是营养物质的“汇” ;营养物质的输出使得湿地又成为营养物质的“源”和“转换器” 。

湿地特别是沼泽湿地、河流泛滥平原湿地和湖滨湿地,不仅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而且有利于沉积物沉降和排出。随着水流进入湿地的物质常常附着在沉积物颗粒上,所以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的作用。

洪水带来的沉积物也增加了河滨和湖滨地带土壤的营养物质。沉积在湿地的营养物质是湿地植物和动物生长繁衍的营养物质来源,决定了沼泽土壤的性质,制约着湿地水质的好坏。

降解污染物。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以至于世界许多地方都通过建立人工湿地来净化污水。湿地中有许多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它们的组织中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中浓度高出 10 万倍以上。许多植物还含有能与重金属链结的物质,从而参与金属解毒过程。特别是水湖莲、香蒲、芦苇对含高浓度重金属如镉、银、铜、锌、钒等的污水处理效果十分明显。

吸纳多余的营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施肥流失的营养物质,经过湿地的滤过作用,一部分营养物质被阻止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经化学、生物和物理作用,营养物被滞留和分解,被湿地植物吸收。

八、生命的摇篮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系统的过渡地带,因此湿地的动植物性质、结构兼有两种系统的部分特征,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和丰富的遗传物质。

许多鸟类都喜欢湿地环境,特别是水禽将湿地作为其主要活动场所,其中有的是珍贵或有经济价值的鸟类。我国有 1/2 的珍稀鸟类以湿地为支撑; 的 57 种濒危鸟类中,在我国湿地生活的有 31 种;全球 15 种鹤类,在我国湿地已发现 9 种。

我国三江平原湿地是西北太平洋许多珍贵鱼类重要产卵和繁殖场所,如鳇鱼、大马哈鱼、鲟鱼等;洞庭湖及湖滨沼泽湿地,水系发达、河口密布、沼泽和水生植物繁茂,饵类生物极为丰富,是鱼类的栖息地并为索饵提供优良条件。

湿地也可称为“生物超市” ,它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我国湿地类型多样、面积大、生境独特,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据初步统计,全国湿地中有高等植物 2276 种,野生动物 ( 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2000多种,湿地中的鸟类约占全国已知鸟类总数的 1/3,湿地鱼类 1040 种,占全国已知鱼类的 1/3。沼泽中还有许多珍稀、濒危的动物和植物。

人类生存的家园,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逐水而居,依赖湿地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即使是在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人类仍然离不开湿地。湿地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工业原料、药材、燃料等多种产品,还能够提供旅游、航运等服务。湿地湿地还为无数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灵感和艺术素材,湿地也是许多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圣地。

11. 改善生态环境的好处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推进低成本、低代价,高效益的绿色增长方式,创造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摒弃急功近利,唯GDP论英雄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过去粗放式的、依靠能源资源消耗增加经济总量的增长方式,为高效节约,结构合理,自主创新,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

(三)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运用科技手段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开发综合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三、统筹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一)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在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条件下,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全方位开发多种优势资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合理调整布局。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明确企业责任,强化政府管理。要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使资源性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有污染者付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