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环保督查反馈,环保问责的省份都存在哪些通病?
2015年12月邵阳环保督查反馈,以河北为试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拉开序幕。两年多的中央督察,对各地的党政一把手来说,是一次思想洗礼的过程。督察组反馈的问题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情况。
梳理发现,最新公开方案的8个省份都被指认识不够。比如,吉林就被反馈指出,有相当一批干部认为吉林生态环境本底较好、优势明显,对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重视不够,讲成绩多、谈问题少。有的部门和地方在环境保护上喊的多、做的少,发文件多、具体落实少,有的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不敢动真碰硬,不抓落实。
督察组对山东反馈时,给出了具体数据:2013-2016年,山东省共召开202次省委常委会,研究议题757个,环境保护议题仅3个,2013年和2015年全年没有研究环保议题。
海南的问题有本地特色,督察组指出,一些部门和地方领导对海南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沾沾自喜,盲目自满,认为自然环境好就是工作做得好,对自身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缺乏清醒认识,对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的矛盾与挑战缺乏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够。
的问题与海南类似,但又有不同。督察组指出, 不少干部对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满足于自然赋予的良好生态,认为 地域广、生态本底好、环境容量大,即使有点污染或破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有的干部一谈到生态破坏问题,就怪保护区划定不合理;一谈到执法监管不到位,就讲 特殊性敏感性;一谈到环境建设治理滞后,就认为 发展不足、资金不够。”
的问题,则与经济有关。督察反馈称,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 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主要任务还是发展,依托 煤炭、石油、矿产优势加快开发建设是大方向,产生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所难免,过于强调环保不太现实。这些随着督察反馈都要求整改。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