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垒绿色环保大使童童女士,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有多惨烈,为什么说北京八旗家家戴孝?
和通泊之战,是雍正帝心中永远的痛,不仅八旗精锐几乎被团灭,并且多达14名高级将领阵亡,此战算是彻底打破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纳垒绿色环保大使童童女士。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在雍正帝的授意下,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八旗兵、蒙古兵以及黑龙江索伦兵共三营万余精锐兵力,远赴漠西蒙古,意欲荡平准噶尔帝国。
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开战,是因为雍正帝得知准噶尔帝国内部不久前发生了宫廷政变,此时正值内乱,于是,雍正帝便想借此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时常侵扰的宿敌。
为了保证战役胜利,雍正帝可谓是下了血本,不仅将京城中的八旗精锐尽皆抽出,还从黑龙江调来骁勇善战的索伦兵,而领兵的大将,除了大将军傅尔丹以外,剩余的十多名将领,也都是极富经验的沙场老将。
但就是这么豪华的阵容,以及在外人看起来不俗的战斗力,却最终在和通泊遭遇惨败,除了十八名大将战死十四个外,八旗精锐也基本上全军覆没,万余名士兵,在傅尔丹拼死杀出重围后,最终仅剩两千余人。
高达百分之七十多的战损率,是清朝开国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并且这次出战的士兵,那是清朝的王牌部队,相当年可是仅用一万人就能追着明军几十万人打的精锐,而如今,却被准噶尔帝国打的抱头鼠窜。
此战之后,让八旗兵元气大伤,并且由于战死人数较多,就出现京城八旗家家戴孝的凄惨景象,而这一场失败的战役,也成为了雍正帝心中永远的痛,终雍正一朝,再也没能组织起对准噶尔帝国像样的战役,直到乾隆登基后,才举倾国之力,彻底灭掉了准噶尔。
曾经精锐的八旗兵,以及骁勇善战的索伦兵,为何会在准噶尔面前轻易溃败呢?这还要从准噶尔帝国的发展史说起。
准噶尔的前身,是当年大明朝的宿敌瓦剌部,在瓦剌与明朝抵死纠缠的同时,原本元朝的残存势力蒙古鞑靼不断崛起,并与瓦剌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由于不敌,瓦剌部不得不向西迁徙至漠西,而在迁徙的过程中,瓦剌部内部发生分裂,成为了四个独立的部落,其中一个,就是准噶尔。
而在明朝逐渐没落,后金逐渐强大的同时,准噶尔也默默地日渐强盛起来,不仅将原瓦剌部分裂出的其他三个部落赶走,还建立自己的城邦,制定自己的法律,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尤其在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时,准噶尔已经两次击败俄罗斯的入侵,并迫使俄罗斯承认准噶尔汗国,更统一文字,成为了新的霸主。
实力强盛自然就想着要扩张疆域,而当时的清朝也是处于上升期,因此两者避免不了的就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其实在顺治初年,尚未完全成气候的准噶尔部,也曾向清朝奉表纳贡,在那个时候,就确认了主从关系,顺治帝还赐予其首领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
但在之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却野心越来越大,不仅四处征战,还和清朝争夺漠南、漠北的控制权,更是在公元1688年,公然侵入内蒙古,悍然向清朝发起挑战。
此时,康熙帝已经登基,自然对准噶尔的挑战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御驾亲征噶尔丹,当时的八旗士兵凶悍异常,很快就将其击溃,最终噶尔丹兵败如山倒,同时,原准噶尔法定继承人策妄阿拉布坦又乘势占据了大部分领土,逼的噶尔丹服毒自尽。
随后,策妄阿拉布坦向清朝臣服,顺利地登上了准噶尔汗国的王位,自此,清朝与准噶尔算是度过了一段和平的岁月。
但说是和平,其实小摩擦依旧不断,准噶尔依旧虎视眈眈,只不过慑于康熙的威名,才不敢轻举妄动,而在康熙帝驾崩后,准噶尔就开始伺机而动了。
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对外号称拥兵三十万,同时国力强盛,因此就十分的不安分守己,数次对清朝边境侵扰,在前后多次小规模交战后,不胜其烦的雍正帝就决定,发兵打一打准噶尔气焰。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帝派出北、西两路大军,北路由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统帅,西路则由岳飞后裔岳钟琪统帅,两路大军负责共同剿灭准噶尔大军。
但以岳钟琪为首的西路军,在与准噶尔军的战斗中,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双方打打停停一年多,互有损伤,这就让雍正帝十分不满。
他想要的,是快速解决掉准噶尔,至少也得打他个元气大伤,让他在一段时间内不侵扰清朝,但岳钟琪的西路军,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
与此同时,傅尔丹的北路军,却取得了不少战果,并且还在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这个要道筑城,凭城固守之下,数次让准噶尔大军铩羽而归,这就让傅尔丹有些自满起来。
雍正九年五月,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见久攻不下北路清军,于是使出诡计,派出间谍并故意被清军抓获,通过间谍,给清军带去了准噶尔兵力不足的假情报,而清军统帅傅尔丹并未识破,当即决定,趁此机会,出兵杀敌。
和通泊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爆发,雍正帝对于傅尔丹传递回来的情报也不疑有他,同意了其出兵的计划,并且,在他的概念里,傅尔丹率领的不仅有八旗精锐,还有黑龙江索伦兵,整体战斗力要比岳钟琪率领的汉人士兵强得多,这场战役,理应没什么悬念才是,因此,也就十分放心的等着傅尔丹带回大获全胜的好消息。
但让雍正帝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傅尔丹带回来的消息,让他惊得差一点从床上掉了下来。
前文讲过,傅尔丹之所以出兵,是因为轻信了间谍的话,也就是中了计,因此,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当年六月初,傅尔丹又“抓获”了一名准噶尔兵,从他的口中得知,其部仅有千余人在不远处驻守,因此,傅尔丹大喜过望,传令大军急速前进,前去剿灭这千余准噶尔兵。
但这只不过是噶尔丹策零的诱敌之计,目的就是要将傅尔丹一步一步地引到包围圈内,在当月十七日,傅尔丹果然遇到了小股的准噶尔兵,一顿冲杀后,斩敌四百。
这次胜利,更让傅尔丹自信满满,于是大军继续推进,等到二十日,大军汇合后,进入博克托岭,准噶尔才露出了獠牙。
在博克托岭,准噶尔有两万大军在此埋伏,就等着傅尔丹入套,此时时机成熟,顿时喊杀声震天,从四面八方向清军杀了过去。
由于占据高处有利地势,准噶尔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将清军杀了个人仰马翻,当日的战斗,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才得以勉强抵抗。
到了次日,准噶尔更为神勇,同时在欧洲大炮、土耳其式火绳枪等先进武器的加持下,打的清军节节败退,恰逢当日天降冰雹,这就几乎是宣判了清军的死刑。
在几番救援无果之下,傅尔丹只得拼死突围,最终退到和通泊边上的大营中,但立足未稳之际,准噶尔兵紧跟着就杀到,最终,在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后,傅尔丹率残兵渡过哈尔噶纳河,退往科布多方向。
此时的清军,已经被打的仅剩两千余人。
除了士兵多为阵亡之外,随军出征的十八位将领,也有十四位战死沙场,可以说,基本上将当时稍微有点名气或者能力的能带兵之人,全都一扫而空。
这次战役,让雍正帝深受打击,从之前的自信满满到如今有些茫然,更让他苦心经营数年,意图一举荡平准噶尔的梦想破灭,而自明朝末期就所向无敌的八旗兵,也在这场战役中,打破了“过万不可敌”的军事神话,由此,终雍正一朝,对准噶尔就从主动出击,转为了被动防御,而这场以惨败为结局的战役,也直接造成了京城八旗家家戴孝的景象。
不管是此次出战的八旗兵,还是蒙古兵,或者是黑龙江的索伦兵,在清朝初期的大小战役中,向来都是强悍的存在,为何会在这次规模并不是太大的和通泊之战中惨败呢?
仔细分析之后,其之所以惨败,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一,傅尔丹的刚愎自用
此战中,最大的责任人就是靖边大将军傅尔丹,正是他对情报不加以分析真假,在立功心切的心思驱使下,贸然出兵,被准噶尔大军包了饺子。
事实上,准噶尔的计策并不是特别高明,并且,傅尔丹也有过察觉出来有诈的机会。
在抓获间谍后,傅尔丹传令大军前进,期间又抓获了一名准噶尔巡逻兵,告知他准噶尔部仅有千余人驻守,在前进数日后,却并没有见到这所谓的千余人,一直到当月十七日,才遇到了小股的准噶尔兵。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将领,理应有所戒备,放缓行军速度,而不是贸然前进,但傅尔丹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最终一头扎进了对方的包围圈。
其二,雍正帝的误判
在傅尔丹申请出兵时,雍正帝也是未加考虑,直接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这也是此次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雍正帝会误判,是因为在他看来,准噶尔刚刚历经了宫廷政变,此时应该是内外交困,各方势力不一心的时候,这正是出兵的大好时机。
同时,由于岳钟琪的西路军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战果,将战争拖得无限长,这也让雍正帝十分急躁,毕竟打仗打的是钱粮,再这么耗下去,肯定不是个办法。
因此,一向冷静的雍正帝,也失去了理智,没有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是轻易地就同意了出兵。
其三,再厉害的兵种,遇到更厉害的热兵器,也会占下风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出战的八旗精锐,已经和当初清军入关时的八旗精锐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在战斗力上,已经退化不少。
从清军入关,到雍正九年的这次战役,大清朝已经在中原统治了近百年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虽说仍有战役,但毕竟与入关时对比,在拼命程度上已经大不一样。
同时,关内的繁华生活,逐渐也在消耗着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入关时玩命儿是为了美好生活,而如今已经达成梦想,谁还会像当初那样拼死战斗?
同时,这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火器,是以火铳、子母炮为主的早期热兵器,而准噶尔用的是什么?是更为先进的欧洲大炮、土耳其式火绳枪。
不太愿意拼命,同时武器也没对方先进,两相对比之下,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小结:
和通泊之战,是清军历史上一次典型的失败战役,在此之前,八旗兵几乎鲜有败绩,曾经在明末时,一万人就能打得明军十几万部队溃散,但这次却出乎意料地大败而归,由于八旗兵多为战死,因此在战后,京城里就有了八旗家家戴孝的凄惨景象,而此次战役,也让八旗兵不败的神话破灭,同时让准噶尔帝国得以继续发展,直到乾隆登基后,才将其灭掉。
此战中的随军精锐,京都八旗兵几近被团灭,清军18名将领中的14名将领阵亡,彻底打破京都八旗兵“破万不可敌”的神话,是清军19世纪以前最大、最耻辱的一次败仗。
此次战役,是清帝国与准噶尔帝国战争中的,一次规模不大不小的战役,清军参战人数一万人左右,准噶尔大军参战人数三万余人,清军战损比达到了百分之七十,虽然单看战损人数并不多。
但战损比远超当时清朝对外征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并且这一万多人都是清朝的王牌部队,特别是其中的京都八旗兵,在入关之时,曾声称创造过一万人追着明朝八十万军队打的战绩。
所以京都八旗兵也号称“破万不可敌”,但在这一次战役中,参战的六千名左右京都八旗兵被彻底打残,也就有了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说法。
01准噶尔帝国准噶尔帝国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在清朝时蒙古共分为三个部分: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准噶尔帝国)。
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在清朝建国前后,就被彻底征服了,主要是以牧民为主,早已失去了蒙古骑兵所向披靡的战斗力。
但准噶尔帝国,却继承了蒙古骑兵的骁勇善战作风,不断对外扩张,是盘踞在中北亚地区的强悍政权,并屡次侵犯我华夏大地,这才有了康熙的三次亲征,以及后来的雍正、乾隆的不断征讨。
不过康熙时期只是击退了准噶尔帝国的进犯,而雍正时期的多次大战也没有彻底战胜准噶尔,直到乾隆时期,彻底灭了准噶尔帝国,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02和通泊之战在康熙驾崩之后,之前被康熙打得俯首称臣的准噶尔帝国,就开始伺机而动了,雍正初期主要以防御为主。
但经过一系列的内部权力斗争、实行新政改革等措施后,国力日渐昌盛,加上雍正五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雍正认为一统蒙古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派出两路大军近十万人,征讨准噶尔帝国,西路军的统帅是岳飞的后人岳钟琪,主要以汉人为主;北路军的统帅是傅尔丹,主要以满清八旗精锐为主。
随后两路军与准噶尔打打停停地持续了一年多,没有获取良好的效果,雍正等满清贵族对以汉人为主的岳钟琪西路军非常不满,这时北路军的傅尔丹等人更是想建功立业,急于求战击败敌方。
雍正九年六月(1731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使出诡计,派人假意被清军抓获,传递噶尔丹策零并没有集结好部队,目前只有千余兵力的消息给傅尔丹。
有勇无谋的傅尔丹当即决定,利用这绝佳战机,立即出兵剿灭这小股准噶尔军队,当时傅尔丹手中的北路军一共有四万兵力,他从中挑选出最王牌的精锐一万余人,向前冒进。
结果钻入了噶尔丹策零的三万兵力包围圈,傅尔丹边站边退,一直到和通泊附近(今蒙古国科布多城以西,阿尔泰山脉之中),迎来了与噶尔丹策零的决战。
清军在面对三倍于己的兵力,以及由瑞典军官列纳特训练的准噶尔野战炮队伏击下,被打得落花流水、血流成河,最终傅尔丹拼死带着两千余名残兵败将杀出重围,其余精锐将领尽皆损失殆尽。
03和通泊之战失败的原因第一,傅尔丹的求功心切冒然进军,是这次失败的直接原因,如果他当时不轻信几个俘虏的谎言,没有率军进入噶尔丹策零的大军包围之中,也就不会出现惨败。
并且傅尔丹的战略措施一错再错,发现被对方包围后,并没有急于杀出重围返回北路军大营,而是试图与对方硬拼,并撤退到和通泊附近,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
第二,北路军没有及时救援,西路军没有牵制住准噶尔大军,是这次失败的间接原因,在傅尔丹被包围后,还有三万余人的北路军,竟然没有发兵救援,甚至还有不少临阵脱逃的。
而西路军更是在之前,被准噶尔大军耍得团团转,不断地被准噶尔大军骚扰,却始终没有与之展开真正行之有效的对抗。
第三,雍正对形势的误判,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最开始雍正认为准噶尔帝国上一任可汗死后,准噶尔帝国肯定四分五裂,正是剿灭对方的好时候,没想到噶尔丹策零很快就稳定住局势。
同时,雍正在派出两路大军之后,竟然在中途将两路大军主帅召回京中面授方略,这也致使两路大军出现权力真空,没有主事之人,错失了很多机会。
第四,武器装备的落后,是这次失败的客观原因,当时清军手中有的只是鸟枪、明末火铳、威远炮、子母炮等早期热兵器。
而准噶尔大军,却有着欧洲大炮、土耳其式火绳枪等新式热兵器,无论是在射程、射速、精度上都完全碾压清军装备。
04和通泊之战的影响第一,和通泊之战的失利,让雍正苦心经营数年的,平定准噶尔帝国梦想彻底破灭,也让康熙时期的苦心经营付之东流,自此雍正一朝无力再平定准噶尔帝国,只能被动防守。
不过还好,雍正的运气不错,准噶尔大军此战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意轻敌,最终被雍正的妹夫博尔济吉特·策棱击败,使得准噶尔帝国的进攻告一段落,没有继续挺进中原。
第二,和通泊之战的失利,是八旗兵自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与蒙古交战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败仗,直接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
双方之前的历次战争中,准噶尔都被清军击败,可以说准噶尔帝国之前对清帝国一直有着深深的畏惧,这次以后使准噶尔帝国重拾自信,不断的扩张起自己的领土范围。
第三,和通泊之战的失利,彻底打破了“ 第一雄师”—京都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显示出八旗兵早不如刚入关时的战力,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变得徒有其名。
不过经过此战,也让清廷见识到了准噶尔帝国的枪炮威力,自此清军也开始着手研发装备各类枪炮、训练八旗兵,这也为乾隆时期,灭掉准噶尔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5总结可以说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和通泊之战的惨败,不过京都八旗兵在当时,虽然战力有所下降,但斗志十足,大多数宁可战死也决不投降,这种精神也算难能可贵,但也导致了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惨状。